梦与想
梦与想
在这千百万张脸庞中,没有一张是仰望天空的,我却仍旧循着生命的迹象,试图寻找另一个热爱生命的气息。
因为探索,改变灵魂。
前几日拖着鼠标闲逛至小Z的空间,她说,我想我正在失去一切读写听说思感认遇的能力,我想重活一次,没有那么多的物人非是来去分聚,踏踏实实安安静静。
顿时想起中学时期我们一同用作座右铭的那句话。
一旦心生疑惧,马上限制它,不要使之成为束缚生命的枷锁。
我不知道她是否疑惧了,是否被束缚,是否对前路失去了前行勇气。我们已太久没有与彼此谈起过如此深邃的话题,偶尔闲聊,不过彼此生活里的琐碎与小念。
似乎思想已远离我们,语言丧失了它最本质的用途,成为传递信息的介质。
后来便关掉电脑去睡觉,清晨醒来时,看到间隙透过日光在房间墙壁上跳跃出纷杂的影子,衣柜大门的镜子映着窗台上一盆水仙,从隔壁宿舍流淌出旖旎温暖的音乐,是Aselin的To say good bye to you 。我顿时感觉自己陷在不知去处的轻浮中,心脏塌陷,微微动容。
在此之前从未奢望过会在学校这样鱼龙混杂、层次丰富的地方,在一个清晨醒来,听到自己最爱的音乐。多数时候觉得自己是孤立无援的,用恐惧和思想慢性自杀。
这无疑是一件令人欣喜却又惆怅无比的事情,欣喜的是又见美好,惆怅的是麻木漫长。
许多年前父亲曾带我到红旗渠附近的峡谷游玩,山石间淌落下水滴,行走几步便会遇到青苔包裹的小洼,山壁的缝隙里抽着茂盛的藻类,日头只从头顶上方目光难及的口里落下,跌跌撞撞崩裂在腥腻湿冷的泥土上,我可以察觉到那样真实的质感,小小的心灵为之震撼,潜意识相信那是一种美感,不同于教科书上对于崇高或者高尚的描述,我若有似无懂得,这个世界中,我们是美的创造者,而非认知者。那已成为我生命中最美好的景象记忆,因为自然、真实而深入心灵。
虽然在之后漫长的、纷杂的过程中,我逐渐学会用这个世界上一部分所谓真理所提供的思维去认知世界,我拥有知识,我知道法律的原理和权利的绝对性,我懂得惯性与牛顿第二定律,我甚至深入地去研究一个巨大机器中数以千计零件运作的规律和奥秘,却很少能够再次意识到美丽。我所见、我所闻、我所感受到的,皆是混乱、恐惧、焦躁与破碎。
话及至此,已跑离了我想要写下这篇文章最初的立意,却也未离其宗,此中缘由,无需多讲。
再前些日子的时候,去平遥古城,因旅程的时间迫近开学,因此我行程匆匆,在火车与大巴之间周折,真正在古城中的时间却少得可怜,再加上我到时正逢一场犀利的大雨,将我淋了个通透,躲在一家特产牛肉店里佯装挑选物品。
大雨稍有缓和之后,我匆忙离开,店员看我的眼色已经不悦,大概明晓我只是个投机取巧躲雨的行人,而非顾客。世人总是如此,在得知他人的属性之后,便会心生不屑,因为我们常常对不同于自己的概念不耻。我见到从前向往的一切,青石板的小街,湿漉漉的瓦石古楼,从小院中羞羞涩涩窜出的花树枝头,披着手织披肩散发轻笑的女子,当铺、商号、镖局,及来往行人。
我穿梭于这场景之间,却未曾感觉到自己心中的震动或共鸣,只一心想着晚上该何处落脚,明日该如何安排,才能不耽误后天的回程。
于是一次旅途,可想而知,匆忙多于欣赏,焦躁多于感悟。
梦在眼前,思想却遥不可及,这仍旧是牢笼,正如我们有时候解放了身体和细胞,它们自由地做梦,天幻乱坠,天马行空,然而我们的思想,却还在跟随着生活中的一道道铁轨,风驰电闪,不知所踪。许多人说梦想,我却头一次发觉,梦与想原来从不是一体的。
他们独立于彼此,却离不开彼此。
我一直以为自己在努力打破平庸蝼蚁的牢笼,却原来已经在不经意间被同化、吞没。
这种发现与认知可以说是致命的。试试去想,有朝一日,我终于打破世俗的牢笼,去追寻自己的梦时,去奔赴山川与大地时,却追逐梦想家的世界时,仍旧是这样焦躁与抑郁,生活无处不在的阴影将我牢牢捆绑,这该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这种感觉无异于从一个牢,转移至另一个,我们活在当下,却输给过去所造成的模式,这是矛盾的。
梦,终究是需要具备自省与豁达性的思想来支撑,才能绽放异彩。
曾有人对我说,探索、追寻和见证世界的真相,所有美好与糟糕,甚至是分离杀伐,都是你来这个世界的使命。我们所“学到”的,其实本身就是我们所“掌控”的。
总在说我们拥有梦,然而如今看来,我们所梦的不过是自己内在创造力投射出的薄影,是每个人的独特性在那里微弱地彰显自己,这本身就成为了一件没有什么可践性的梦幻泡影,思想的成本太高,勇气就成为了被捏造的假象。
青春太短暂,梦太多,思想总会跟不上脚步。
梦与想,还能成为梦想吗?我们在追逐前行的时候是否只记得梦而丢失了思想呢?那么匆忙前行究竟还有何意义。
一意孤行,披荆斩棘,无所畏惧,这些究竟是褒义词,还是愚蠢的代言词。
无人可以为它们定义,只是我们深知,梦想不可抛却,前行与行走是我们唯一可以做的事情。
正如我所说,在这千百万张脸庞中,没有一张是仰望天空的,我却仍旧循着生命的迹象,试图寻找另一个热爱生命的气息。
因为探索,改变灵魂。
|